参考来源:《毛泽东传》、《十大元帅传》、《中共党史》、《解放军将帅传记丛书》等史料文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,部分内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读者理性阅读
1955年9月27日,中南海怀仁堂。
十位将领排成一排,即将接受共和国元帅军衔。
台下掌声雷动,台上这十个人却表情严肃,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主席台上那个熟悉的身影。
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——十个响当当的名字,十个传奇般的人物。
【一】十个不同寻常的硬汉
这十个人,每一个拿出来都不简单。
朱德,滇军出身,当过旅长,后来毅然抛弃高官厚禄加入共产党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旧军官能做出这种选择,得有多大的觉悟?
彭德怀,湖南湘潭人,脾气倔得很。平江起义就是他搞的,带着一个团的人马上了井冈山。这样的人,从来不怕跟任何人叫板。
林彪,22岁就当上了红军军长,军事天赋高得吓人。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他指挥的部队都是主力。年轻气盛,眼高于顶。
刘伯承,人称"军神",在重庆做手术时不用麻药,硬是咬着毛巾做完了眼部手术。这样的铁汉,什么困难能吓倒他?
贺龙,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,在湘西威望极高。当地老百姓都把他当神一样看待,跟着他的兄弟们更是死心塌地。
陈毅,既能打仗又能写诗,脾气也不小。说话从不绕弯子,想什么说什么,得罪人的事没少干。
罗荣桓,山东人,政治工作的行家,但军事指挥同样出色。在山东根据地经营多年,手下一帮老部下。
徐向前,黄埔四期毕业,正经的军校生。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打出了赫赫威名,红四方面军就是他带出来的。
聂荣臻,留法学生出身,见过世面,搞过地下工作,既懂军事又懂科技。
叶剑英,广东梅县人,早年跟过孙中山,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,资历很老。
【二】各自都有自己的地盘
更要紧的是,这些人在军队里都有自己的根基,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。
朱德是红军总司令,德高望重,在全军的威望没人能比。从南昌起义开始,多少老兄弟跟着他打天下。
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后来发展的部队,在西北地区影响很大。抗美援朝时,他带着志愿军跟美军硬碰硬,威名远扬。
林彪手下的东北野战军后来改编成第四野战军,从东北打到海南岛,是解放战争中最能打的一支部队。
刘伯承和邓小平搭档的第二野战军,刘邓大军的名头响彻全国。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他们干的。
贺龙的第二方面军,在西南地区影响很大。他在湘西的威望,连国民党都不敢小看。
陈毅的第三野战军控制着华东大片区域,淮海战役的胜利少不了他们的功劳。
这些人手里都有兵,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。按道理说,要统一指挥这样的人,难度可想而知。
【三】性格各异的一群人
除了有本事、有地盘,这十个人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。
朱德温和厚重,做人做事都很稳重,在部队里就像慈祥的长者。
彭德怀火爆直率,有什么说什么,从不藏着掖着,经常跟上级拍桌子。
林彪沉默寡言,平时不爱说话,但一开口就是要害。打仗的时候更是冷静得像机器。
刘伯承严谨细致,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得很周到,理论水平很高,被誉为"军神"。
贺龙豪爽义气,朋友遍天下,走到哪里都有人帮忙。
陈毅风趣幽默,既会打仗又会作诗,是个多面手。
罗荣桓谦和稳重,做政治工作很有一套,深得人心。
徐向前话不多,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,军事指挥干净利落。
聂荣臻文质彬彬,看起来像个文人,但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。
叶剑英老成持重,考虑问题很全面,是个智囊型的人物。
这么多不同性格的人聚在一起,要没点本事,还真管不了。
【四】表面的和谐背后
从表面上看,这十个元帅对毛泽东都很尊敬,很少有公开的冲突。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这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。
井冈山时期,关于红军的发展方向就有过激烈争论。有人主张走正规军路线,有人坚持游击战术。
长征路上,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边。
抗战时期,关于统一战线的问题,内部也有不同声音。
解放战争中,各种战略战术问题上的分歧更是家常便饭。
就连建国后,在一些重大决策上,这些元帅们也不是铁板一块。
可奇怪的是,每次争论过后,大家最终还是能够统一思想,步调一致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什么样的力量,能够让这些骄傲的将领们最终选择团结在一起?
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【五】超人一等的战略眼光
真正让这些元帅们服气的,是毛泽东那种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。
1927年,国共合作破裂,共产党的队伍四处挨打。
所有人都在想着怎么保存实力,等待时机。毛泽东却提出要上井冈山,搞农村包围城市。
当时连朱德都觉得这个想法太冒险,山沟沟里能出什么名堂?可毛泽东坚持认为,农村才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。
长征途中,红军走投无路,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毛泽东坚持要北上陕北,说那里有发展前途。当时多少人不理解,陕北那个穷地方有什么好?
抗日战争一开始,所有人才明白过来。陕北正好处在抗日前线,共产党有了用武之地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解放战争时期更明显。蒋介石有800万军队,装备精良,美国支持。共产党只有120万人,装备落后。按常理说,根本没法打。
毛泽东却看得很清楚,国民党军队人数虽多,但人心不齐,士气低落,根本不堪一击。他说:"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。"
这种战略眼光,不是一般人有的。朱德后来说:"主席总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,想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方。跟着这样的人干,心里踏实。"
【六】高明的用人艺术
更让元帅们佩服的,是毛泽东会用人。
他从来不搞一刀切,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。
朱德德高望重,威信高,就让他当总司令,负责全军的团结工作。
彭德怀性子直,容易得罪人,但打仗有一套,就专门让他指挥作战,政治工作让别人干。
林彪善于运动战,机动作战能力强,就让他带着部队到处跑,哪里需要往哪里去。
刘伯承理论水平高,就让他负责军事教育,培养干部。
贺龙在地方有威望,就让他搞后勤保障和地方工作。
陈毅能文能武,就让他既指挥部队,又搞外交工作。
每个人都被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,每个人的长处都得到了充分发挥。这样的安排,谁不服气?
【七】敢担当的领导风格
还有一点很重要,毛泽东从来不推卸责任。
在一些重大决策出现问题后,毛泽东从不推卸责任。抗美援朝的决策压力很大,党内也有不同意见。毛泽东顶着巨大压力做出了出兵决定。彭德怀说:"主席做这个决定,需要多大的勇气!"
大跃进出现问题后,毛泽东主动做自我批评,承认决策失误。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,让所有人都很感动。
一个领导者,成功了把功劳分给大家,失败了把责任留给自己,这样的人谁不愿意跟着干?
【八】过人的个人魅力
除了工作能力,毛泽东的个人魅力也很强。
他读书多,古今中外的书都看,跟谁聊天都有话题。跟陈毅谈诗词,跟朱德聊历史,跟刘伯承讨论军事理论,每个人都能聊到一起去。
他幽默,经常能用一句话化解紧张气氛。长征那么苦,他还能写出"红军不怕远征难"这样的诗。
他关心人,不光关心工作,还关心生活。谁家有困难,他都想办法帮忙解决。
朱德生病了,他天天去看;彭德怀在朝鲜,他经常写信问候。这样的领导,谁不感动?
【九】共同的理想追求
最根本的,还是大家有共同的理想。
毛泽东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奋斗,他想的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,让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。
这个理想,也正是十大元帅们的理想。大家目标一致,自然就能团结在一起。
朱德说:"主席心里装的是全中国的老百姓,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什么。"
彭德怀说:"跟着主席干革命,就是为了让穷人翻身做主人。"
当一个领导者的目标跟大家的目标完全一样时,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?
【十】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
历史证明,十大元帅的选择是对的。
跟着毛泽东,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,更重要的是参与创造了一个新中国,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。
如果当年选择别的道路,或许能保住一时的利益,但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就,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名字。
从这个角度看,十大元帅对毛泽东的拥护,不光是对个人的拥护,更是对正确道路的选择。
毛泽东能让十大元帅心服口服,靠的是眼光、能力和人格魅力。这才是真正的领导艺术。
个人配资,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本地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